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毛帅副教授主持的中国商业统计学会2021年度规划课题《高校统计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1STY19),最终成果为《产教融合背景下统计学类课程特点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统计学类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论文2篇及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毛帅、黄蓉、陈方明、肖迢。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育人是本质,效果是核心,评价是关键。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和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从整体来讲,科学合理的协同评价机制仍然有待完善,而要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就要重点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进行研究。综观已有的课程思政实践和研究成果,其教学效果的评价依然是难点。随着统计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缺乏实操性强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制约其课程思政持续改进、螺旋上升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高校统计学类课程教学效果展开评价是全面推进和顺利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对完善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研究意义如下:
(1)有利于丰富该领域的研究视野。分析高校统计学类课程思政相关者需求,评估高校统计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可为同类研究积累一手材料,拓宽研究者视野。
(2)有助于为政府及高校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对高校统计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量化反映高校统计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依据评估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可为政府及高校相关部门下一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规划和科学调配资源提供对策和思路。
二 研究内容
成果在参考并借鉴现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高校统计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作为切入点,分析课程思政内涵特征,归纳总结相关者在课程思政中的需求和贡献,在系统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其教学效果展开测评,以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梳理了课程思政的文件、政策及文献,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育人功能黄蓉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进行了阐释,以泰勒原理和CIPP评价模型作为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从课前活动实施、课堂思政过程和课后活动设计三个方面,对典型高校统计学类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 将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教学督导等多元主体纳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中,分析了课程思政相关者的需求。
(3)坚持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等原则,借助CIPP评价模型,从教学背景、教学投入、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4个方面,创建由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组成的统计学类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
(4)采用层次分析法设计本研究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的权重,邀请相关专家填写调查问卷表,专家对同一层次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给出判断数据,再将专家返回的调查问卷表进行综合运算,生成指标权重值。
(5)结合测评结果,从教学设计融入、教学内容融入、教学方法融入、平台资源融入和教师素养融入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高校统计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对策。
三 重要观点
(1)当前就高校统计学类课程而言,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模式,都包含着一定的课前及课后学生活动,这都要求教师对每一次课堂可能存在课堂前中后的教学活动组织。
(2)在统计学类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多方主体都深度参与了课程思政实施的全过程,因此应充分纳入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教学督导等多元主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坚持多元主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3)在构建高校统计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从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等方面提炼体系构建的原则。
(4)在高校统计学类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中,教学效果在整体占比中的比例较大,表明一切教学活动、评价手段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为促进其切实进步、长远发展而服务;教学投入与教学过程的占比相对于教学背景来说也比较大,表明在高校统计学类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中,要立足于学生良好发展,注重具体实施评价的过程并不断投入资源、提高师资力量等。而思政背景所占权重虽不及其他三个指标,但对于高校统计学类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发展来说,其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
(5)在教学设计融时,为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到统计学实际教学课时中,通过教学设计改革,修正以课程和学生发展特点为主的教学实施方案,积累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做到“课程”“思政”两不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将思政元素进行渗透,做到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技能性与价值性有机融合,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下将课程的价值引领沁润到学生心中。
(6)高校统计学类课程思政不仅要融入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还要融入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这样才能真正地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全过程。如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针对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设计的社会调查,如“新型城镇化下农民的市民化意愿调查”“农民增收问题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在实训实习环节,可以深入企业,让学生感知企业文化、企业的党建情况,并进行企业低碳行为调研、企业社会责任调查、企业融资问题调查等,从而在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提升的基础上,思政育人的作用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7)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传统教学已无法适应现实的教学需求,贯彻“课程思政”相较于传统课程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课堂已经无法满足教师授课的要求,因此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及多门课程交叉共建都可以成为不错的教学补充,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
(8)重视课程开放平台的建设,建设线上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在网络空间的随时共享,并且可以随时更新,方便学生随时取用。鼓励学生通过在线自主学习的方式,前置学习任务,从而更好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翻转教学。通过经常性专题讲座、学习强国积分等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关心国家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能以更开阔的视角发掘和积累优秀的思政素材。
(9)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是保证“课程思政”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只有在真正统一专业课授课教师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教师才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开展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积累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钻研相关教学环节设计,树立并不断提高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能动意识。
关注市调大赛
官方公众号
关注学会官方公众号
关注市调大赛
官方抖音账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853号
技术支持:煜嘉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