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邓世果讲师主持的中国商业统计学会2021年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的<统计学>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21STZ08),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李程、张丽、李智忠。
一 课程建立内容与开展的主要工作
《统计学》课程教学团队认为,课程目标的确定应该建立在对本课程国内外发展状况充分了解,以及对本课程现状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唯有如此才能制定出既反映课程发展前沿,又符合教学实际和交通运输专业需要的课程目标。团队制定课程目标的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目标的制定
(一)课程情况分析
《统计学》是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财政、金融等众多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统计思维,服务于“实用性”的理论知识的普及性介绍,培养严谨治学和逻辑思维是建设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根本目标。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以及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和学习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本课程的现状分析
目前,学校搭建“航空类”平台课程目录,统计学课程作为航空类平台课程之一,主要是针对交通管理专业开设,课题组建设航空类平台课程《统计学》又有别于传统的《统计学》学科,在强调传统《统计学》学科的要点外,更要强调民航统计类指标。
为保证人才培养紧密对接航空运输企业的需求,结合学院本课程多年教学实践,形成由“教师——教学团队—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院务委员会”校企双方专家共同商定教学大纲的机制,如图2所示,从而保证了课程满足“行业需求、学科要求、教育规律与教学规范”四者的高度统一,这样,具有现代性和专业特色的课程既便于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自学,达到每讲都具有学术性,同时又要有思政元素体现,又在一定程度填补了目前《统计学》课程民航特色的不足。
图2 “校企共制”流程图
(三)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及教学目标的完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l 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统计思想,掌握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l 培养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提高学生掌握统计方法,具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l 学生具备应用知识抽象具体问题,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模型,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并能够针对具体问题的设计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四)课程思政建设
《统计学》课程思政建设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为着眼点,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具体体现在:
a.优化了课程教学大纲和配套教学资料,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进一步优化本课程教学大纲,强化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增加航空生产实践案例,特别是反映航空安全生产统计等内容的案例,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航空报国”的思政元素,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坚定认同,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b.重塑《统计学》课程知识和思政图谱,突出了两性一度
结合统计学课程建设和内涵和思政元素挖掘,形成专业性、前沿性与行业特色结合的课程。打造“学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且“符合人才培养特点、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的“金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专业学生的民航实践需要和行业认知。
c.“上下融合,内外联动,轻松氛围”为理念,强化课堂设计
着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具备企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爱岗敬业意识。
线上:利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通”;线下:课前,学生自学提纲,撰写笔记,完成自学;课内,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互动方式,强化重点、解析难点实现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课后,通过作业练习夯实基础。
课外:教师通过学习通 APP 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和讨论;课内:课中通过“案例讨论”、“翻转课堂”等方式,探索小组讨论、网络辅导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自身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d.改革考核方式,建立了基于PDCA的持续课程教学质量改进机制
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与改进,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实施过程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成效。课程教学团队结合教学督导听课、学生及同行评课的反馈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 PDCA 循环的原理和特点加以分析,课程团队基于 PDCA 循环管理模式建立《统计学》课程的持续教学质量改进机制。
具体实施思路见图3:
图3 “高精深透新”的教学思路
二 思政元素融入情况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中,数据一直起着关键作用,以数据科学思维为例,该分析过程包含三个由低到高阶段:描述性分析、预测性分析、执行性分析。描述性分析是客观结果的数据呈现,一般比较容易实现。预测性分析要基于“洞见”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而“洞见”又与个人知识水平密切相关。执行性分析是最高级分析,是根据预测结果给出有价值的可行性决策,在该阶段,作为决策主体的“人”的主观作用被发挥到极致,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决策起决定作用。
课程思政目标是基于《统计学》学科要点强调民航统计类指标,提高学生现代统计思维,服务于“实用性”理论知识普及的同时,融入价值塑造和职业素养训练,实现立德树人与工程教育的有机统一,具体章节与思政融入见图4。
图4 课程章节与思政元素
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情况
(一)变革教学内容,体现课程高阶性
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总结发现,《统计学》原先课程存在定位不清晰、内容陈旧、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偏多等问题。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划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除了保留传统的考试方式外,借助于图片、照片、录像和相关资料在教学中的使用,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利用包括实地观摩,分析工具的练习操作、动手能力考核、课内试验、网络平台和上机操作等多样化形式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课程创新性
a.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建设方案
课程内容安排体现课程的两个教学特色:
①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对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并掌握一定的民航数据统计方法,有助于为民航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者提供信息咨询监督服务,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②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课程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思考题、讨论题以及案例,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而且辅以实践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统计学》课程内容体系分为5个模块,见图5所示:
图5 《统计学》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b.案例教学的内容选择与安排
案例教学是国际上管理类专业普遍采用的新型教学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更是专业育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部分案例内容见表1所示:
表1 《统计学》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素材 | 对应知识点 | 教学形式 | 思政元素 | 教学目标 |
2009年-2019年民航事故统计 | 第3章: 统计表与统计图 | 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提交感悟 | 以史为鉴,通过严谨的做事态度,把好航空安全的所有关卡,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 |
2006年-2015年人为因素导致的航空事故统计 | ||||
近几年的东航客座率 | 第9章: 时间系列分析 | 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提交感悟 | 量变最终会导致质变,通过早期信号预警,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 引导学生掌握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的方法和时间序列分析在民航预测中的严重性。 |
飞行模拟器在模拟事故发生前的QAR数据 |
关注市调大赛
官方公众号
关注学会官方公众号
关注市调大赛
官方抖音账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853号
技术支持:煜嘉科技